目前台灣許多建案的公設比不斷攀高,多數民眾抱怨實際居住面積縮水,為落實居住正義,內政部曾推動「虛坪改革」,但後續停擺,近日內政部宣布立院新會期重啟推動政策。民進黨立委認同改革立意,但強調「公平性」與「公設範圍」仍需討論;國民黨立委牛煦庭則擔心,改革恐讓房市價格定錨。
過去國內新建案公設比屢創新高,導致實際居住面積縮水,民眾抱怨公設過多且使用率低。為落實居住正義,內政部自2023年研議「虛坪改革」,政策方向涵蓋降低公設比、明確計算方式、提高透明度及強化監管,防止建商過度膨脹面積。2024年2月底提出草案後,引發建商反彈,學者則擔憂成本轉嫁推高房價,改革一度暫緩。
內政部政務次長董建宏日前受訪時表示,虛坪改革仍在研議中,預計2025年立法院新會期將於內政委員會重啟討論,並採漸進式推行,以降低市場衝擊;虛坪問題已成居住正義焦點,政府將持續溝通。
民進黨立委李伯毅認為,內政部改革方向立意良善,但「公平性」與「公設範圍」仍須審慎討論。他舉例,停車空間應由有購買車位的住戶承擔,沒有購買車位的住戶不應負擔坪數,而如環保室、防空避難空間等公設,應如何計算負擔比例仍待釐清。
李伯毅提醒,虛坪改革推動實施時程,是另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。他提到,當前市場上仍有大量已購買但尚未交屋的預售屋,如果新法上路,將影響到這批購屋者的權益,政府應明確訂定過渡期,李伯毅說:『(原音)但是如果我們這個法令通過之後,那這些已經購買預售屋,已經在交這些預售款項,但是還沒有交屋,這些實施日期,其實也必須要做一個很審慎的討論,我覺得這個法這個立意是好的,但是有很多配套需要来做一些討論。』
國民黨立委牛煦庭則認為,虛坪改革的初衷是合理化房價結構,但過去內政部提出的版本僅調整計算方式,並未有效壓縮公設比例,這可能導致建商將少算的坪數轉嫁至房市單價,形成「定錨效應」,最終房價反而上升,與政策原意背道而馳,牛煦庭說:『(原音)以政府目前的版本來看,就是我覺得是沒有達到重點,就是即便你把這些東西做了裁減,或是做了設算方式改變,看起來建商還是會用把價格灌上去的方式來處理,那不但沒有辦法促進房價下跌,反而有可能會有定錨效應。』
牛煦庭強調,政府應清楚說明如何降低公設比,讓消費者在總價不變的情況下,不會因虛坪改革,面臨單價提高的問題,否則恐怕難以獲得市場與立法院的支持。
【資料來源:YAHOO!奇摩 房地產新聞】
|